最近上海朋友的近况不禁让一些旅德小伙伴回忆起刚到德国时,被五颜六色的垃圾桶支配的恐惧,毕竟德国自1904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,至今已走过115个年头。为了强制每个居民分类倒弃垃圾,德国政府制订了一套严格的处罚规定,并设有“环境警察”。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英国人是怎么分垃圾的吧~
英国人民表示呵呵:个人罚款50-200元就算严格了?我们罚的可比这个狠多了。
英国人扔错垃圾?高额罚款伺候
据英国《每日电讯报》报道,英国萨塞克斯郡的一位39岁的妈妈Mapletoft夫人收到来自罚款公司3GS的“恐吓信”,要求其缴纳600英镑(约合5300元人民币!)的现金罚款,否则她将被告上法庭,到时罚款将涨至2500英镑(约2.2万人民币),甚至可能坐牢。
收到这样吓人的罚款单,一家人十分惊恐。更令人无语的是,罚款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个纸箱被扔错了垃圾桶。
虽然Mapletoft夫人觉得区区为一个分类错误的垃圾,付这么多罚款实在不合理,但因为孩子的担忧和更高处罚后果的压力,她还是选择了交钱了事。
在英国,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。
2017年6月时《每日邮报》报道过,伦敦姑娘Elise忽然接到社区罚款通知,称她将垃圾扔进邻居的垃圾桶,罚款80镑。
如此言之凿凿,是因为环卫工人声称在那袋垃圾中找到了有她信息的银行账单。
不服气的Elise没有选择花钱了事,而是一怒将社区投诉到政府,并向记者揭露垃圾罚款背后的“黑料”:
这些所谓执法公司的员工开罚单是有提成可抽的。比如有员工一个月靠开罚单就赚了987镑(约合8700元人民币)。在这种奖励机制下,难免有人故意制造可开罚单的“事故”了。(这操作听着有点耳熟?)
虽然据理力争的Elise最后成功使社区撤掉了处罚,而因为扔错垃圾惹来这么多官司和麻烦,也足见英国人对垃圾分类有多重视了。
不止是Elise所居住的大都市伦敦,在其他英国大小城镇,当地政府和社区为了让市民正确分类和投放垃圾,在垃圾箱附近都会安装监控,一旦发现有人乱扔,80镑罚款单就送上门来了。
没学会扔垃圾,你敢住英国?
生活在英国的大家,日常见过比较多的可能还是黑色大垃圾箱,绿色大垃圾箱,棕色大垃圾箱和深绿色小垃圾箱:
不同颜色的垃圾箱,大概功能分别为:
绿色大箱:一般用于投放是植物,比如做园艺时产生的树枝,落叶,花等等。(在痴迷园艺的英国可谓十分必要)
深绿色小箱:通常用来投放食物废料等厨余垃圾,如剩菜剩饭和腐坏食物。由于这些垃圾不但极易滋生害虫鼠患,挥发的气味也影响环境,所以一定要及时让垃圾清理工人及时运走处理。
黑色箱子:纸制品和塑料塑料制品。纸制品直接扔,食物包装则必须和食物分开扔,否则清洁人员发现扔有食物参与,可能会拒收。
看到这么多形状颜色,想必不少同志已然晕菜。但记不住也没关系,通常英国的垃圾桶上都会表明投放类别和用途,扔垃圾前多看几眼说明就好啦。
根据居住社区的不同,扔垃圾的规定也有区别。比如住公寓楼的话,小区里通常有专门的垃圾站,一些高档的公寓楼需要密码才能进去,防止外面的人乱扔垃圾。住独栋或者半独栋的House,每户门口也都会有分类垃圾桶。
上面针对的都是小型垃圾,大型垃圾则需送到当地的大型垃圾处理中心,比如各种废弃家具、大家电、建筑材料等。
处理中心通常位于远离市区的郊外,所以自己没有大车的话,需要花钱请专业公司来拉走。二手家具或电器如果还能正常使用,也可以送到一些慈善店再出售,当然出售的钱归慈善店而不是归你,但这相当于做慈善了,还省了送处理中心的费用,也算一举两得。
扔废旧电池也有学问。电池虽然体积小,由于含有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,所以更不能乱扔。在英国的各种大小超市,商店通常都设有废旧电池回收箱,方便附近居民投放。
除了垃圾本身要分类投放,在不同的地区,不同垃圾的回收日也不一样。如果不清楚自己所在小区垃圾回收的时间表,可以直接在google搜索“waste and recycling”+ “(所在的城市)”,就能查询了。
住在伦敦的话,则可到 https://www.gov.uk/find-local-council 输入邮编查询所属行政区(或在本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查询地址),再到google搜索“waste and recycling”+ “(所在的行政区)”。(如下图所示)
英国垃圾的宿命:出口第三世界国家
来过英国或在英国居住的人,可能会觉得有点错位和矛盾。
一方面,英国人对垃圾分类似乎真的毫不含糊。有不少朋友在初来乍到时,都被英国房东和当地邻居教育过如何扔垃圾。
另一方面,从伦敦到村镇,街上随处可见的烟头,酒瓶子和其他垃圾,大家似乎也已经见怪不怪(一定是风大吹来的嗯)。马路边的垃圾桶,学生宿舍的垃圾站里,大家也似乎扔的非常不走心。
除去这些表面现象,深入探究英国垃圾处理链条,这种错位和矛盾会更加强烈。
由于国土面积和处理产能有限,英国的废品处理一直主要依靠出口来解决。
负责监督公共财政花销的英国国家审计署(NAO)数据显示,从2002年至今年年初,从英国出口的成包待回收废弃物总量增长了6倍,而英国本土的废品处理量却基本保持不变。国内垃圾处置能力并不能完全应对垃圾产生量,成为英国的最大问题。
而很多年来,中国都是“吞下”英国垃圾的最大国家。
另据NAO统计,仅在2017年,中国就“消化”了英国塑料废品出口总量的25%,而排在中国之后的马来西亚、波兰和土耳其,则均分别占到11%。
英国居民们每天折腾分类扔掉的垃圾,几经辗转,以低价卖给中国人——消化别人的垃圾,还要倒贴钱——这样的荒诞场面,随着2018年伊始中国实施“洋垃圾”新禁令,已经大幅减少。仅在禁令生效后的第一季度,中国进口英国塑料废品就降到了3%。
许多新兴国家也开始效仿中国,颁布废品进口禁令。
2018年1月开始,越南停止颁发废品进口许可证,泰国则宣布从2021年起不再接收塑料废品。2018年10月,马来西亚政府也表示将在三年内逐步停止塑料废品进口。
垃圾处理背后的丑闻
面对无处可去的垃圾,英国的一些垃圾处理商打起歪脑筋。
去年以来,在马来西亚的多个非法垃圾场中都发现了来自英国的混合塑料包装,波兰检查人员也在45个来自的英国废品集装箱中发现了非法的废品混合成分。
据Evening Standard今年5月报道,这些没“拎清”的垃圾被查获后,均被两国责令又运回了英国。这些没“拎清”的垃圾被查获后,均被两国责令又运回了英国。
废品出口状况日益困窘,英国废塑料回收业者却爆出诈骗与贪腐案,这丑闻的背后隐藏着利益链条。
英国卫报在2018年10月的报道称,不少英国垃圾处理企业虚假申报回收数量,许多废塑料号称已经被回收,实际上却被丢进河川与海洋。对此英国环境局亦成立专项小组,针对组织犯罪及滥用回收制度的指控展开调查。
英国环境大臣迈克尔·戈夫曾表示:“每个国家自身行为的后果会被世界上所有国家看到和感受到……中国等国已经不再愿意接收质量较低的废品材料;英国也不该再将废品转嫁给其他国家处理。”
减少垃圾,从身边做起
在吐槽笑过严格的垃圾分类标准之余,垃圾处理问题是所有国家的居民都应该严肃对待的。
小编看来,像英国这样一直把垃圾送到其他国家,根本不是学习的榜样,也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。如何提供处理垃圾的产能,做好对于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后续处理措施才是王道。
反观中国,上海和即将跟进颁发相似标准的其他35个国内城市,成为了中国积极寻求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,释放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信号。
不论是住在英国,还是住在国内,从自身做起,减少食物浪费,减少购买过度包装产品,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种垃圾的产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