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汇率 1 : 9.02
伦敦的一线住宅地段大多历史悠久,各有各的特点。世嘉置业将以海德公园为中心,向大家一一介绍周围的优质地段,讲述他们的历史与发展,分析投资潜力。
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:海德公园以北
与之前的分享的地区不同,海德公园以北的一线住宅地段布局相对分散,且各自特征鲜明,风格迥异。其整体氛围也更为舒缓、松弛。
其中紧邻海德公园的地区有贝斯沃特(Bayswater)、马宝门(Marble Arch)、和马里波恩(Marylebone),再向北有小威尼斯(Little Venice)和摄政公园(Regents Park)等。
01 贝斯沃特Bayswater
Bayswater地处诺丁山以东,海德公园以北,在所有紧邻海德公园的住宅地段中最为低调朴素。
与东部的诺丁山明显不同,Bayswater境内并无声势浩大的文化活动,不曾有名人出没,更无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。与之相反的是,这里常年退居时尚之外,保持着平稳寂静的良好名声。
与海德公园东南的各区不同,Bayswater虽不乏条件优越的住宅,但并未明显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目光。
Bayswater以十九世纪中期开发的中产阶级联排别墅为主,二十世纪修建的公寓也有不少。区域内有可观的亚裔人口,和随之而生的亚洲各国餐饮。
Queensway、Bayswater、和Lancaster Gate三处地铁站为维斯沃特提供便利的交通。
02 小威尼斯Little Venice
Little Venice位于贝斯沃特以北。顾名思义,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很相像。
1801年,贯穿英国中部和南部的“大枢纽运河(Grand Junction Canal)”建成通船,成为铁路登场以前联通伯明翰与伦敦的交通要道。次年,英政府以开发伦敦北部为目的,请英国御用建筑师John Nash于当地督建一条运河分支,称为“摄政王运河(Regent’s Canal)”。此后,住宅于运河两岸接踵而至,虽按当年的标准来看这些房屋略显偏远,但由于风景秀丽且迎合了十九世纪初浪漫派的审美,它们仍旧受到了伦敦中产阶级青睐。
二战以后,摄政王运河沿岸老宅云集的东段分叉处得名“小威尼斯”,面貌颇有几分意大利水城的意境,似乎还多了一份比利时布鲁日的静雅,是海德公园以北相对平淡的居住环境中一颗抢眼的明珠。
小威尼斯虽然地理面积狭小,但由于除住宅以外内基本不见其他建筑,优秀的房源炙手可得。
沿河的房产多为十九世纪初修建的联排和独栋别墅,是简洁淡雅、比例唯美的“摄政式”建筑。它们以白色石膏覆盖的外墙为特点,与海德公园南部Belgravia一代的住宅属异曲同工。
河岸后排的住宅为十九世纪中期开发的联排别墅,面貌与南肯辛顿相近。
河道中沿岸停靠的运河船也是合法的私人住宅,是自由潇洒的嬉皮文化在伦敦最明显的印记。
03马宝门Marble Arch
Marble Arch又称“大理石拱门”,是以海德公园东北角的一处古迹得名,泛指公园北部靠东的地域。
十九世纪初,英国御用建筑师John Nash受英王乔治四世委托,改建白金汉宫,并设计了Marble Arch作为宫苑正门。拱门以巴黎的凯旋门和罗马的康斯坦丁之门为灵感,于1833年完工。
1847年,维多利亚女王扩建白金汉宫,请督造Belgravia地区的建筑师Thomas Cubitt将此宫门移至现今海德公园东北角的位置。作为地名,Marble Arch所指的地理范围界定并不明确,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Bayswater以东,紧邻公园的“海德公园地产(Hyde Park Estate)。
Hyde Park Estate整体风貌与Bayswater相近,但享有东临Mayfair各类餐饮娱乐和商贸资源的地理优势。此区域的住宅新旧混合,十九世纪上半叶开发的老宅和二世纪的公寓均匀分布。老宅以南部的Hyde Park Gardens、Hyde Park Square等为最。
北部的Norfolk Crescent四周可见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建的公寓。由于Hyde Park Estate一代土地属于英国圣公会教会,此地区的房产一般为期权。
04 马里波恩Marylebone
Marylebone位于海德公园东北,Mayfair正北,以牛津大街(Oxford Street)为界。其历史与南方的Mayfair相似,有许多早期开发的优质住宅和悠久的贵族史。
1717年,牛津和莫蒂默伯爵(Earl of Oxford and Earl Mortimer)在Marylebone地区南端开发Cavendish Square花园广场,修建该区域最早的住宅。
和梅菲尔和圣詹姆斯的花园广场一样,早期的Cavendish Square周边为贵族占据。十八世纪上半叶,住户中包括两位公爵和英王乔治二世的次女——Amelia公主。十八世纪下半叶,Marylebone一代又出现了Portman Square和Manchester Square两处花园广场,前者最著名的住户包括三位公爵。广场20号的Home House曾是Home伯爵家宅,二十世纪末被改建为会员制俱乐部,现在是伦敦现存最重要的新古典内室之一。
Manchester Square以Hertford侯爵家宅而闻名,这栋建筑如今演化为Wallace Collection博物馆,保有侯爵家前后五代所积攒的法国艺术品,是法国本土以外此类收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。
现今,马里波恩的大片土地为Portman子爵和Howard de Walden男爵两家所有,因此区内房产多为期权。
Marylebone区域城市气息浓郁,但商业化不及南部的Mayfair,有更为纯净的居住环境。其街景与南部的Mayfair相似,18-20世纪各时期的老宅均有分布,市内历史元素保存良好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无论联排别墅还是公寓,层高极高者多见,且常见十九世纪的天花板浮雕和脚线。此类房源在南部的Mayfair和St.James几乎已经很难见到了。
其北部的摄政公园(Regent’s Park)是游离于“三公园”以外的又一处大型公共绿地,每年两次的Frieze艺术展销会在园中举办,为伦敦当代艺术界的朝圣之地。地处梅菲尔和摄政公园之间,Marylebone既享前者的繁华便利,又有后者的绿意盎然,是伦敦市中心住宅的风水宝地。
05 摄政公园Regent’s Park
摄政公园位于海德公园东北,Marylebone以北。严格意义上,摄政公园不属于一处独立的区域,但其四周环绕的独特住宅值得单独一提。
与伦敦其他公园一样,摄政公园的历史与英皇室有紧密联系。
十六世纪上半叶,英国脱离罗马教廷以后,亨利八世没收天主教僧院资产,使现摄政公园一带土地归入皇家。随后的几个世纪里,摄政公园一带由御用狩猎场逐渐演变为出产干草和奶制品的牧场。
十九世纪初,在摄政王乔治的倡导下,摄政公园诞生,紧随其后的便是周边住宅的开发。
摄政公园周边的住宅气势恢宏,庄重阔绰,是英国“摄政式”建筑和近代城市规划的典范。十栋大型联排别墅建筑环绕公园,由御用建筑师John Nash督造,虽每栋包含多户联排别墅,但从外观来看为一处完整的宫殿式建筑。
目前,此十栋建筑中有九处仍为住宅用房,其中包括日后重新分隔而成的公寓。此九栋建筑分别为:Gloucester Gate、Cumberland Terrace、Chester Terrace、Cambridge Terrace、York Terrace、Cornwall Terrance、Clarence Terrace、Hanover Terrance、和Kent Terrance。除此之外,摄政公园南部有同位建筑师督造的Park Square和Park Crescent,与Belgravia地区同期开发的住宅颇为相似,也包括联排别墅和后改的公寓。
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,六栋新开发的仿古独栋别墅在公园内东部边缘处完工,加入摄政公园一带古典住宅的行列。二战期间,摄政公园周边的住宅幸免于德军轰炸,几乎毫发无损,是伦敦之大幸,让今日的置业者得以购入一份属于自己的建筑艺术杰作。